找到相关内容54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胡寅《崇正辩》论

    重要特征就是要揭示儒佛的区别并加以清理。譬如佛家以为,佛教之不杀、不淫、不盗、不妄、不饮酒五戒,正是儒家的仁、义、智、信、礼五常,两者在性质上只是名称不同,在功能上儒家的五常是从正面昭示伦理精神,佛家的五戒则是从反面划定道德底线,即所谓“五常之教,禁其见非;五戒之谟,防其来过”。对此,胡寅指出:  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此圣人戒杀之训也。由是推之,...

    何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2541230.html
  • 孔子戒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一个人,所以才要反对,但是偏偏有这一类的众生,要反对孔老夫子。   为什么反对孔老夫子就不算一个人?因为孔老夫子所教导的是五伦、八德、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人人所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1044280.html
  • 当家作主的心--受持五戒

    当家作主是可以练习的,受持五戒可说是令这念心作主的“特训方案”之一。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佛陀传授在家弟子的根本戒法。  就内容言,五戒与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有...

    见斐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3446500.html
  • 佛教与国家

    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佛恩。世尊把国土恩、父母恩列在前面,可知佛教不是要人忘掉自己的国家,及要人毁弃祖宗牌位的宗教。  儒家五常,是教人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原则,佛门五戒,不乱杀近于仁,不乱取近于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5051095.html
  • 雍正皇帝关于十善业道经的上谕

    雍正皇帝关于十善业道经的上谕  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5257023.html
  • 宋明时期 “三教圆融”局面的出现

    中将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提并论,认为“不杀生即仁,不偷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饮酒即智,不妄言即信”,这是儒释合一的重要表现。  佛教自两汉之际初传,经南北朝的过渡,在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宋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10660301.html
  • 净信

    菩萨道,累积六度万行,积聚福慧,都需要有「信」。所以信是从最初入门,到最后成就菩提的一种成始成终的要件。  佛门所讲的信,跟世俗所谓「五常」不同。「仁义礼智信」的信,是一种信用、信实,「有约必践,信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81063347.html
  • 印光法师:佛教以孝为本论

    何以如此说呢?儒家之人服务劳动、饮食奉养以安定其双亲,乃是孝也。建立自身行持圣道,流传名声于后世以显耀其双亲,乃是大孝也。推至究竟而论,举凡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和种种善行,无非皆是孝道之发挥也。是故...

    佚名

    |观点|印光法师|孝道|佛教|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405386601.html
  • 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相似点,采取比附等手法,以强调两者一体,本来不二。例如佛教徒经常把佛教的“五戒”比同于儒家的“仁义五常”,认为两者是“异号而一体”的。我们说,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它反映了古代中国和印度的思想家对维护人际关系的某些共同看法,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一些最基本的共同的社会伦理原则和行为准则,但五戒和五常,一个体现的是出世的宗教伦理,一个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世俗伦理...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3442293.html
  • 佛教的优点

    源。然後社会的秩序才能安定,达到国家的和乐与繁荣。  佛教的基本戒律,在於五戒,是人伦的正法,近於儒家的五常。一、不杀生是仁,儒家所谓「仁民爱物」或「民胞物与」;二、不偷盗是义,所谓「路不拾遗」,「...原「色不迷人人自迷」。酒能导色,故宜戒绝。五戒的性资与五常相同,而作法有异,儒家的五常重理论,佛教的五戒制为必行的规则,不行则犯,名之破戒,有应得之罪业,受应得的果报,故凡受其戒者,不得不懔懔遵行。...

    竺摩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5645455.html